按照《说文解字》,“秩”表示堆积,“序”表示东西墙。这两个字经过怎样的演变历程,最终形成同义联合词“秩序”?凤音梳理了古籍中的用例,并对其发展脉络进行了考察。请看——
“秩序”一词从组词结构上说是一个同义联合的词语,“秩、序”两字含义基本相同。那么,这两个字形完全不同的字,为何能表达相同的含义?它们的组合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
01
“秩”是一个形声字,最早见于战国时期。按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意思是“积也”,就是聚积、堆积的意思;但到了三国时期的《广雅》里,就成了“次也;序也”。前后不过百余年的时间,词义就发生了变化,可见语言最能够体现社会发展的动态。如今的词典中将“官吏的职位、品级”列为“秩”的一个义项,其实是有道理的。从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积之必有次叙成文理,是曰秩”,可见“秩”不是普通的堆积,而是按照品类登记次序,堆积得整齐有序,因此“次也;序也”的直接引申是成立的。古代官员的俸禄以“秩”来分等级和次序,由此“秩”也可解释为官吏俸禄的等级品次,对应依等级而形成的职位品级。这样的解释应该是来自《周礼》的“行其秩叙”(秩,禄禀),《礼记》的“羹食,自诸侯以下至于庶人无等。大夫无秩膳,大夫七十而有阁”“七十不俟朝,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以及《左传》“而收膳夫之秩”(秩,禄也,调谷也)等说法。近人张纯一校注《晏子春秋》时指出:“秩,禄也。所以为养也。”《尚书》里也将“秩”字解释为官员的不同官职品级。不过,这里的“秩”多少含有依不同官职等级来排序(做某事,如祭祀)的含义,如《尚书·舜典》的“望秩于山川”(秩,排序祭祀)。此后的《管子》《史记》等也都这么用。可见,最早的“秩”字,是以积聚俸禄的多少和品级指代当时官职爵位的高低次序,再从这个专指的含义引申到泛指各种次序、等级。
“秩”字还有一个后起的含义指“十年”,大约出现在唐代。白居易在《思旧》诗里回忆了韩愈等诸位老友后,称自己“已开第七秩,饱食仍安眠”,意思是自己快七十岁了还能吃能睡。他的《喜老自嘲》里有“行开第八秩,可谓尽天年”,宋代洪迈《容斋随笔》解释为:“时俗谓七十以上为开第八秩。盖以十年为一秩云。”此义是从“秩”的“常”义引申而出。前述《礼记》之“大夫无秩膳”“九十日有秩”中的“秩”即被郑玄、贾公彦解释为“常也”,也就是说,如果老臣年纪九十以上,朝廷就会常给酒馔。查遍文献,此义仅用于老年,绝无将青壮年的十年称为一秩之说,如明末清初黄宗羲《〈黄山续志〉序》称“老母年开九帙(秩),余不敢妄离左右”。这大概是来自《礼记》中的老年有“秩”的说法。
02
“序”字最初除了有房屋的东西墙、东西厢房以及“州党之学”(学校)的含义以外,与“叙”“绪”通用,都表示顺序、次序、等次的意思。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说:“次弟谓之叙。经传多假序为叙。《周礼》《仪礼》‘序’字注多释为次弟是也。”如《易经》:“与四时合其序。”《庄子》:“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尚书》:“九功惟叙,九叙惟歌。”“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
“序”含义后引申为二。一是顺序、等次,表年龄的长幼、官职的大小、俸禄的多少等;二是序文(言)、序曲、绪论等,文章歌曲不管内容是什么,都与顺序、次序相关。
03
“秩序”最早也叫“秩叙”,即依班次不同接受不同的俸禄。“秩序”一词是唐代以后出现的词,在此之前,该含义专用“秩叙”词形。《周礼》:“掌其政令,行其秩叙,作其徒役之事。”汉代郑玄注:“秩,禄禀也;叙,才等也。”唐人贾公彦疏:“秩,谓依班次受禄;叙者,才艺高下为次第。”清人王引之《经义述闻》里说:“秩叙谓士庶子更番宿卫之次第。一月之次谓之秩,一岁之次谓之叙。”这里的“秩叙”是指更值宿卫时间上的前后班次顺序。不管是居功受禄还是更值宿卫的次序,本质含义是一致的。
后人在使用这两个同义异形词时,是有一定区分的。如果涉及唐以前的内容,也会使用“秩叙”。如清代刘大櫆《续泰伯高于文王》:“当是时,天命之眷顾者,周也;人心之向往者,周也。周之代商,如春之代冬,其秩叙当然。”但是大多数人还是使用“秩序”一词,如“自今后武官不得转入文官选改,所冀轮辕各适,秩序区分,其内司不在此限”(《旧唐书》),“如尊卑秩序,充之而无间断”(《朱子语类》)。到了今天,人们不再使用“秩叙”,“秩序”完全替代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