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盲犬是一种经过严格训练能帮助盲人出行的工作犬,被称为盲人的“第二双眼睛”。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迎来实施一周年。
导盲犬是怎么工作的?我们如何关心帮助携带导盲犬的残疾人朋友,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创造“有温度”的无障碍环境?记者带你走进位于北京农学院的北京市导盲犬培训基地,认识几位导盲犬朋友,听听专家怎么说。
[mine_video type=”mp4_dplayer” vid=”https://v6.huanqiucdn.cn/4394989evodtranscq1500012236/0275f0d11397757892155252266/v.f100830.mp4″ ][/mine_video]
2023年底,北京市首家导盲犬培训基地落户北京农学院,在室外建立了室外训练场,模拟一些交通设施,包括过街天桥、步行通道、公交设施,作为日常训练使用。
记者在现场看到,导盲犬在带上导盲鞍后就会立刻进入工作状态,帮助盲人朋友寻找通道、交通工具,躲避障碍,通过马路,甚至能够在遭遇突发危险的时候,奋不顾身地挡在盲人朋友前面,提供保护。
“北京农学院已经持续开展导盲犬、社会工作犬相关工作十余年。”据北京导盲犬中心主任、北京农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陈武介绍,北京农学院早在2006年就和导盲犬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的残奥会,需要有导盲犬在残奥会会场引导火炬手。但当时中国大陆地区还没有导盲犬,相关部门通过学院与日本的导盲犬协会建立了联系,合作推进中国导盲犬事业发展。经过多年发展,2023年底,北京市首家导盲犬培训基地终于落户北京农学院。”
北京农学院动科学院副教授、导盲犬专硕班负责人段慧琴告诉记者,每一只合格的导盲犬都是经过严苛地筛选、培养,并同盲人匹配后才能颁发工作证的。“因此,每一只持证上岗的导盲犬都是非常专业和敬业的,值得人们的相信和接纳。”
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公共场所经营管理单位、交通运输设施和公共交通运输工具的运营单位应当为残疾人携带导盲犬、导听犬、辅助犬等服务犬提供便利。残疾人携带服务犬出入公共场所、使用交通运输设施和公共交通运输工具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为服务犬佩戴明显识别装备,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随着法律不断落实落细,社会公众对相关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为了给携带导盲犬的盲人朋友们创造更加温暖的社会环境,段慧琴建议,普通公众在公共场所遇到导盲犬时,应当遵循“四不一要”原则。
一是“不呼唤”。不要呼唤它或者发出尖锐的声音,因为导盲犬的听力都是非常敏感的,这是为了不干扰它工作的状态。
二是“不喂食”。不要轻易给导盲犬投喂食物,因为导盲犬一旦带上了导盲鞍,就处于工作状态,它是不适宜进食的。
三是“不抚摸”。不要私自触摸导盲犬,除非在某些情况下,经过盲人朋友同意。
四是“不拒绝”。不要拒绝跟导盲犬一同乘车、一同出现在某个公共场所,这不仅是对导盲犬的接纳,也是对残疾人朋友的关怀。
最后,“一要”是指,我们遇到盲人和导盲犬,要主动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助。
采访:光明日报记者徐谭
视频摄制:王浴潼(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