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操作”很凶险!浙江石人峡2名驴友遇难更多细节,救援专家提醒……

6月2日,2名驴友在浙江台州石人峡横渡野外溪流,落水失联。相关消息引发关注。

6月2日,2名驴友在浙江台州石人峡横渡野外溪流,落水失联。相关消息引发关注。

事发后,当地公安、应急等部门和民间救援力量等全力开展搜救。4日10时许,2名失联驴友被搜救人员找到,经确认,已无生命体征。目前,善后相关工作正有序进行。

这个“操作”很凶险!浙江石人峡2名驴友遇难更多细节,救援专家提醒……插图

这起事故令人心痛,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事故背后存在着一些致命错误,再次为广大户外运动爱好者敲响警钟。

更多事件细节公布,这个操作很凶险

国家应急广播发布多个事件细节,并指出了现场的“五大致命操作”。

这个“操作”很凶险!浙江石人峡2名驴友遇难更多细节,救援专家提醒……插图1

错误一:绳索设置失误形成“死亡V字流

现场视频显示,横渡只有一根绳索,没有设置其他保护绳,导致两人站立不稳被冲进激流,形成非常难以救援的环境——“死亡V字流”。

据北京市通州区消防救援支队新闻宣传科副科长祁兴龙介绍,当渡河绳索和水流方向垂直时,水的冲击力会让人向下、向河中央移动,被冲到水流最强的位置,冲击力完全施加在落水人员的身体上,很难在湍急的水流中将落水者拉起。

这个“操作”很凶险!浙江石人峡2名驴友遇难更多细节,救援专家提醒……插图2

两人落水后,绳索形成“死亡V字流”。

祁兴龙表示,不建议非专业人士渡河,在迫不得已需要涉水渡河时,涉水者身上至少有两根安全保护绳索:一根短绳(基础保护绳)连接渡河主绳另一根为牵引保护绳,由岸上保护人员牵引。

这个“操作”很凶险!浙江石人峡2名驴友遇难更多细节,救援专家提醒……插图3

错误二:不具备安全条件时贸然救人

在滑入激流中时,红衣男子本有机会避险,却选择了进一步冒险营救,最终两人双双滑倒,被冲进“死亡V字流”,增加了绳索的负担。

这个“操作”很凶险!浙江石人峡2名驴友遇难更多细节,救援专家提醒……插图4

祁兴龙介绍,即便是专业的消防人员,在实施救援时也必须确保有2—3名队员进行防护。同时,下水救援的人员需严格系好绳索,将绳索固定在岸上结实的锚点上,如大树或钢筋加固的水泥墩,以确保稳固可靠。

错误三:户外探险冒险涉水

从视频来看,前行道路被河流阻断,在这种存在明显安全隐患的情况下,该团队选择了冒险涉水,而非采取更为稳妥的方案,如终止横渡、原路返回或从山上绕行。

这个“操作”很凶险!浙江石人峡2名驴友遇难更多细节,救援专家提醒……插图5

可以利用绳索打成一个单套结缠住身体,绳索另一端固定在岸边大树等物体上,保证身体的稳固。

这个“操作”很凶险!浙江石人峡2名驴友遇难更多细节,救援专家提醒……插图6

错误四:不顾恶劣天气出行出游

6月1日14时,当地气象台将暴雨蓝色预警升级为黄色,直到6月2日10时才解除预警。

而视频中,该户外团队未避开暴雨影响,选择的线路需横穿涉水山谷。

这个“操作”很凶险!浙江石人峡2名驴友遇难更多细节,救援专家提醒……插图7

暴雨前后对比图,山谷中水流暴涨。

避免恶劣天气出行,如收到暴雨、强对流、大风等预警信息,应及时调整行程;雨季汛期尽量不要前往山岳型、峡谷型、涉水型旅游景区,切勿前往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区域。

错误五:盲目前往“野生景点”

据悉,事发地石人峡曾是一个收费景区,现已经废弃,因沿途有步道、吊桥、瀑布等,成为当地户外圈有名的徒步和玩水胜地。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关于此处的打卡攻略。

这个“操作”很凶险!浙江石人峡2名驴友遇难更多细节,救援专家提醒……插图8

网友发布的徒步地图

游客应选择正规景区,不得擅自进入未开发、未对公众开放的保护区、水库、峡谷、无人岛、海滩等“野景点”,开展登山、游览、探险、戏水、露营等活动。跟随具有户外经验的专业团队一同出行,可以最大限度远离风险。

红衣男子身份公布,系资深领队

据上游新闻消息,有知情者透露,遇难的红衣男子“万万”为宁波当地资深户外爱好者,他也是此次徒步活动的领队,组织方自称为“公益户外组织”,目前聊天群已禁言。

法律界人士表示,在主办方的活动介绍中有多项免责声明,但并不能因此免责,两名驴友明知该活动具有一定风险,仍选择参与,应当承担主要责任,组织者应当承担次要责任。

这个“操作”很凶险!浙江石人峡2名驴友遇难更多细节,救援专家提醒……插图9

网友推介称石人峡有“原始而自然的美”。网络图

中青评论:警惕“吃人”的野景区!

“吃人”的野景区带来的种种问题,必须得到防范和解决。

首先,旅行者应该摆正旅行观念,在一些缺乏安全保护的地方,强降雨、泥石流、滑坡等问题可能随时出现,影响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很多。面对这类野景区,更要慎重进入,最好敬而远之,否则很容易遇到威胁生命安全的事情。

再者,虽然野景区一般没有安全管理责任部门,但从科学安全与安全防护的角度来看,当地政府理当有所作为。比如,当地相关部门可以在靠近野景区的交通要道,设置安全警示牌,提醒“驴友”做好安全防护。对一些屡次提醒仍有事故、安全问题多次发生的野景区,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封闭,设置安全隔离网,防止安全事故再现。

一些地方已经通过政策文件的形式解决上述问题。比如,2023年10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水利厅、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未开发开放区域旅游活动管理的通知》,明确强化引导人员不擅自进入未开发开放区域游览观光,强调“若擅自进入造成破坏、纠纷、伤亡等个人需承担相应责任”。

另外,该文件还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不得把未开发开放区域作为旅游产品予以推介和宣传,特别是要加强对未开发开放区域、私设“景点”和“网红打卡点”等的上线审核。这也提醒人们,那些在网上被吹得天花乱坠的野景区,未必真的有想象中那么好看、好玩,还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危险。一些旅游博主在分享经历、撰写攻略时,出于保护他人的考虑,最好也不要夸大宣传危险的野景区,尽可能将安全风险消除在萌芽阶段。

户外探险

“生命至上、安全第一”

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中国青年报 综合自中青评论(撰文 黄帅)、国家应急广播、上游新闻等。

作者: admin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